2024年4月21日 星期日

2023雪季 - AST

去年在白馬的重點是上雪崩課 AST-1






上了AST以後,覺得自己以前在界外區沒出事都只是運氣好。
眼睛開始看得懂一些東西,開始知道可能要避開一些地方,
滑行也滑得越來越保守,處於自我認知中絕望之谷的狀態。
博文笑著說,這代表雪崩課上得很有價值。

兩天的戶外操作課一天穿 snowshoes,一天則是租了 splitboard,
這不得不說我跟K2真的是磁場不合,那張 splitboard 真不好用,
Splitboard 比較軟,滑起來不太習慣,我猜大概是因為不夠貴吧(認真)

而其實開始爬山的那段路,感覺真不錯,
好像又回到了開始爬山的感覺,從頭開始學走路。




雪崩課的內容我就不提了,我認為一篇文章的資訊過於片段,而片段的知識才最危險,
倒是可以講講對於雪崩的看法,或者精確一點說,對戶外運動的看法。

常常看到大家呼籲要滑界外區就應該帶雪崩三寶,
我認為這個行為跟雪管處說下雪就要帶冰爪冰斧一樣,都是帶心安的,時機若對我第一個帶冰斧。

團隊意識,風險評估,雪況分析,這些都比雪崩三寶重要太多,
事實上我們希望永遠不要用到雪崩三寶,因為用到的時候通常事情就大條了。
而且「去界外區就應該帶雪崩三寶」這句話,
隱含著另外一層意思是我帶了雪崩三寶所以我可以去界外區,而這種想法才是更危險的,
如同上面所說,團隊意識,風險評估,雪況分析,這些都比雪崩三寶重要太多。

台灣沒有什麼解決台灣冰雪岩混合地形的戶外運動課可以上,
雪管處隨便愛怎麼規定就隨雪管處去了,
但是幸好日本有雪崩課可以上,好雪崩課不上嗎?





操作課的第一天做尋找 beacon 的練習,這個我在行的,
身為神奇寶貝大師,在 nearby 這個功能被訓練過千百遍,皮卡皮卡。
再來便是練習挖掘,模擬雪崩發生場景,
教官本來要日本同學喊著 nadare,想一想怕路人誤以為真的雪崩,還是換個口號這樣。




而在一整天的練習之後,回到栂池時纜車已經收攤完畢,
整個雪道空無一人,只有我們十幾個人在安安靜靜的雪場一路回家。
這個感覺真好,專屬於我們的一片雪。





第二天的操作課則是上到更高的地方,去學習雪層的判斷,
這也是驗證室內課教的內容。
其實要挖一個真正像樣的坑來評估雪層真是勞民傷財,
教官也說了,他很少會勞師動眾這樣開挖。
我認為到了真正要開挖的時候,就是很不確定的時候,
但就算是很不確定的狀況,挖了可能也不會增加多少信心。
這個情況就是最尷尬的情況,總是沒有標準答案。

如果說一位guide常駐某個地方,
那他對於哪個時候下了多少雪,多少雨,多少思樂冰,應該都會刻在腦袋當中,
我在猜測,開挖雪層評估或許更像是種取樣,驗證自己的猜想與觀察。





講了那麼多,重點是爬山上去的感覺真好,
爬山本身就是很愉快的事情,這是只專注在滑雪的人比較少會喜歡的,
雖然說我在台灣已經三年沒走過夜行程,上一次還是走超廢的聖稜,真的是有夠混。

以爬山來講,如果說要帶ski + SB 還得加上爬山的裝備,
這樣的重量實在跟搬家沒什麼兩樣了,
要去稍微深山一點的地方很難不帶避難裝備,零下的山上很有可能會死掉,
當背包重量重到一定地步,滑SB比滑ski更容易受到影響。

怎麼想都是兩難,我想只能先從簡單的開始再講吧,展望2025雪季...





在白馬地區,栂池算是比較入門的 backcountry 地點,而八方算是進階的,
從等高線來看的確也是如此,
日本的 geographica 真是好東西,等高線還有加上雪崩模式,非常好用。

所以我們上課歸上課,旁邊還是有很多路人經過,
根本是熱門路線,一個雪東線的概念。




在第二天的實作課選擇租了張 splitboard,這樣一張破破爛爛的K2居然要7000日圓真的是...
splitboard 和 snowshoes 各有優缺點,以移動來說我覺得都是缺點,
關鍵在無論如何,SB 都沒有像是ski那樣的快拆,所以腳都是綁死在雪板上的。

至少在移動上,splitboard 比 snowshoes 輕鬆一點,
可以推著前進還是滿爽的,上 skin 也沒有很花時間。

不過在上完課準備滑下山的時候,我就發現我超囧的,
23雪季的我還不會滑ski,所以都是用 pizza 在慢慢龜下山,
可是我ski就很爛,加上雪靴綁死在splitboard上,覺得自己快摔死了,超可怕。

而且 splitboard 的剛性沒有很好,組裝起來滑下山的時候都不知道在滑什麼東西,
根據陳氏滑雪第二定律,如果今天滑得很爛一定是雪板太爛的錯。





而就在我們上課的那幾天之後,栂池發生了一起雪崩,帶走了兩條生命,包括前世界冠軍 Kyle Smaine,
那兩天還接到一堆關心的訊息,畢竟台灣新聞持續放送。

我在猜,他們遇難的地方應該就在我們上課的地方再往上一些,也是有些感觸,
這也間接說明了,其實用到雪崩三寶的時候都來不及了,
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讓自己陷入雪崩,事前與現場的判斷才是重點,
因此我認為雪崩課的室內課才是課程重點, (理想上會在第一天,但是因為預報下雨我們有改行程)
只有學了理論,並且在一次一次的實戰中獲取經驗,才能最大幅度的降低風險。





我認為要得知雪崩相關知識,就應該去上雪崩課,
然後去爬山,去實戰,去學習和自己身體對話,去判斷坡度溫度濕度風向。
而不是查網路資料,包括我講的,都應該聽聽就好。

畢竟 backcountry ski 還有 backcountry 這個部份,
所以爬山、保暖、坡度、風向、判圖、體能評估...下略三千字,也是需要練習的事情。




回到現實層面,以台灣人來講,大概是很難有這種日本時間做這件事情,
這也是我認為很兩難的地方,熱帶海島的孩子需要付出更高的代價。

不過好說歹說都應該由簡單的部份開始入門,
是不是2025年來排個輕度backcountry行程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